更让人感到难以理解的,则是那些学子的反应,即便是已经取得功名的学子,也是一幅积极配合的模样,身上丝毫没有读书人的矜持。
而本地普通百姓对这一切,却都是习以为常,或者说是理所当然的态度,完全不似其它地方,普通百姓都对读书人心存敬畏,尤其是对有功名的读书人。
苏庆安所在的西江苏家,即便称不上世家大族,也是富贵了几代,祖上出过多位官员,家里的经济实力很雄厚。
所以不管是苏庆安,还是他身边的人,都知道当家太太身边的管事丫头,是个什么职位,他们平常见了,也都会礼让三分,但也到不了敬服对方,听凭对方使唤的地步。
何况那位何管事使唤的,还是南江书院里的正经学子,不是李家仆人或长工。
苏庆安也已现这其中的不同,他在听说那些诗词中提起的地方,大多都聚集在高台县的李家庄,而那李家庄中,有个开设的书院后,就在心中暗自猜测,写出那些诗词的人,可能正是南江书院的先生。
可是,现在知道那样一名女子,竟是南江书院里的兼职先生,还将书院里的学子管得很服贴,被当地人视为笑谈后,苏庆安的心情,难免就有些复杂了。
苏庆安不知道的是,跟在他们的马车后面的一辆马车中坐着的人,在旁观并旁听了这一切后,比他的心情更复杂。
与他这个只是过来游学的解元不同,后面马车里坐着的为之人,正是南江书院扩建、扩招后,再次聘请的一批先生之一,却又不是普通先生,他的来头极大。
因为那是安国文坛中的一位传奇大佬,曾经六元及第,即便因命运多舛而放弃仕途,已经隐居多年,仍是无数文人心中的偶像,在安国文坛备受尊崇。
第二十五章接班人
早晚跑操的书院生活,早将常锦州他们给锻炼出来了,跟着骑马的何柳跑了近五里路,才抵达种植红薯的那片地,常锦州三人也就是喘气的频率增加了点,算不上是什么剧烈运动。
看着眼前这一大片土地上生长的作物,常锦州三人的心中,不可自抑的生出巨大的成就感,他们当初都曾参与这块地的红薯栽种工作。
当时的他们心中有很多质疑,后来却亲眼看着那一截截的红薯藤,纷纷长出根,成功扎根土里,藤蔓生长得十分茂盛。
这些红薯藤不仅给他们书院的食堂增加了一道菜,还给庄上及书院里喂养的牲口,增加了大批口粮,让他们很为自己当初的见识浅薄感到惭愧。
也正因此,在得知红薯的真正收成,并不是那些可以用来当食物的红薯藤,而是埋在土下的根茎上结出的块实后,他们这些书院里的学生们,就一直对这片红薯地,保持着高度关注。
学生们不仅好奇那些块实的最后产量,同时也很好奇与期待那些块实的味道,他们并不担心自己能否尝到味的问题。
因为陈凤琪早就有言在先,等到丰收后,不仅会给他们尝味,还会将这种高产作物给他们分些,让他们带回去做种子。
如今能有幸在即将收获的时候,过来参与采样估收成的活,也相当于是让他们第一时间就能知道,这些地的大概收成,让常锦州他们都很激动。
红薯藤上的部分叶子,已经开始枯黄,陈凤琪知道,这代表着红薯已经到了可以收获的阶段。
可是为防消息外泄,她一直没提开始采挖的事,只是让人6续开始收割红薯藤,那些都将是庄上喂养的那些牲口冬季口粮。
这么几十亩地,看着不少,若是让书院里的学生一齐过来,不到一天的功夫,就能连藤带红薯,都给挖个一干二净。
可是陈凤琪也实在好奇,这批次在华夏大地种植的作物,产量大到底如何。
所以她在知道另外一处种红薯的地方,已经将亩产最低八到九石,最高可达十石以上的作物,已经抵达京城,即将被当做万寿节礼物给呈上去后,陌不及待的来给这几十亩地估个产量。
常锦州他们到近前时,看到的正是他们的院长与东家太太,正蹲在田沟里,一人拿一把铲子,分别在不同的地方挖红薯的场景。
等到三人上前向他们施礼问安,高院长一边继续挖,一边头也不抬的吩咐道。
“在这种地方,就不要再多礼了,你们三人,分两个人去采样,一个过去配合冬生称重记数,采样的规则你们应该都知道。”
看到院长与东家太太都是一大把年龄,就这么蹲在田沟里忙碌,三位出炉的秀才都有些不放心。
“老师,您与东家太太先歇会儿吧,让我们来就行。”
高院长这才抬头看了他们一眼,淡淡回道。
“你们几个小家伙可别小看人,老夫虽然年迈,却还远没到老朽的地步,做这点事,完全不在话下。”
最重要的是,每当他亲手挖开一株红署的根茎,都能看到上面结着的一串大小不一的红薯时,心中涌出的喜悦与成就感,实在让他感到欲罢不能,十分享受。
听得出院长的不满,三人只好匆忙离开,赶紧去干自己的活,虽在看到院长与东家太太挖出的一堆堆红薯时,就知道这个产量低不了。
可是当三人也亲自上手后,切实感受到那沉甸甸的的份量,还是让三人都大为震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