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种种文献,都在申明用青铜器调济容物,佐证着青铜器最开始的用途。
渐到后来,青铜器展规模逐渐增加,便就有了后面的其他用途。
这就是"照物"或"象物"示和。
据《左传·宣公三年》记载说:"铸鼎象物,使民知神奸……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
原来铸鼎,制作青铜器不仅用来盛装和调剂牺牲等给祖先奉献的礼物,还有一个重要作用是"象物"。
也就是在铜器外表刻画"物"的图像。
通常所说铜器花纹实质就是图物象物。
这里的“物”是指人们所崇拜的神灵,或者视之为自己祖先所由来的神物,有类于西方所谓‘图腾’。
清末民初著名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专家,教育家,学术领导人傅斯年先生在其《跋陈擿君春秋公矢鱼于棠说》次明:"物即图腾",可谓真知灼见。
其实先秦文献所见诸多"物"字,很多都是这样的释义。
如《尚书·旅獒》:"毕献方物"。
《诗·大雅·生民》:"有物有则"。
《左传》中《隐公五年》:"取材以章物采"。
《桓公二年》:"五色比象,昭其物"。
《宣公十二年》:"百官象物而动"。
《国语》中《周语》:"服物昭庸"。
《越语》:"民神杂糅,不可方物"。
以及《周礼》中《春官·大宗伯》:"以疈辜祭四方百物"。
《司常》等"旗物"。
《大司乐》:"六变而致象物及天神"等。
日国才俊讲完了青铜器的用途,时间还有不少剩余,便又抓紧阐述了青铜器的鉴别要点。
鉴定青铜器,有几种方式,几大要点。
分别是看器型,看纹饰,看铜铁合铸,看铸范种类。
由于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制作方法同夏、商时期一样,没有太大的变化,都是陶范制作,且一器一范,手工制作,这样就不能铸造出相同的陶范。
所以,在西周时期也是没有完全相同的青铜器造型。
如果有,肯定有一件是伪器,或二者皆伪。
所以,看器型,有着一定分辨的依据的。
同样的,西周时期同夏、商时代一样为陶范铸成,一范一器,也几乎没有完全相同纹饰或刻痕的青铜器。
除了有个别用单范铸造成器的有相同的纹饰。
但这样的纹饰在西周时期是极为少见。
西周时期的青铜器纹饰在继承商代的基础上继续展。
西周早期和商代晚期一样进入了纹饰展的鼎盛期,这是同当时的社会历史大背景分不开的。
也就是说虽然朝代更替了,但统治阶级用礼器统治人们的思想没有改变。
所以,青铜礼器展的大环境没有改变,这样青铜上的纹饰还是按照为礼器服务的思想不断展,商代的许多纹饰在西周时期仍然在使用。
比如,商代晚期兽面纹的变化的形式"环柱角形、牛角形、外卷角形、羊角形、内卷角形、曲折角形、双龙角形、长颈鹿角形、虎头形、熊头形兽面纹"等纹饰,在西周早期仍在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