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来,江南一带的粮食已经不够人本地的人口使用,都是由湖广那边运过来的粮食,甚至连上交的槽粮都是从湖广那边买来的。
而林家的那个店铺大量的提供廉价的粮食,使他们对粮价的掌控已经有些隐隐的失控了。
失控的粮价是他们这些贩卖粮食的粮商的是收入锐减,而对于这些丝绸商人则是无法大量的便宜购买丝绸。所以才有今天的这次聚会。
同时他们之所以敢跟有官服背后支撑的林家的那个小粮店做局,是因为应对了朝中的一些争端,他们只不过是那些大人物的棋子罢了。
国人向来讲究民以食为天,历朝对于粮食的储备都很是重视,都会建立相应的粮食储备制度。
大明亦是不例外,所以苏州的地方官府在城中建立了四所常平仓,分别由苏州府和下辖的两个附郭县进行管辖。
大明建立粮仓储存粮食,主要分成国家粮仓和地方粮仓两大类。
国家粮仓主要有南北通州的粮仓,还有像太仓这样的粮食存储,这些都是国家的存储的粮食。用于九边军队和藩王的俸禄的放,主要供应国家支出。
地方粮仓则称为长常平仓,主要用于赈灾和平抑米家等应急之用。
常平仓的中储存的粮食经常是低吸高抛,用于平抑地方的米价。
这常平仓的存粮无疑是一笔躺着的财富,只要将这些米粮偷偷拿出去变现,进行高抛低吸,这绝对是一个无本生利的大买卖。
甚至这是苏州为代表的江南的地方官的一条精妙的生财之道,哪怕只弄出十万担粮食,若是操作得当的话,没准儿能赚个上万两的白银。
正因为常平仓是一条生财之路,所以是地方官和粮商勾结的一条纽带。但是这个林长钰却反其道而行之,他把持着常平仓不让任何人插手得罪了一大批人。
不过王友也明白林长钰的想法,他本身是勋贵人家出身并不缺钱,所以没有必要掺和进来。虽然这确实是一条财路,但其中的危害却不小。
如果常平仓中的米粮被粮商们倒卖出来,如果平常倒没有什么事情,如果一旦苏州府突然爆大灾,常平仓的储备的粮食又被倒空,根本就没有粮食赈灾。
如果要造成百姓大量的被饿死,那么林长钰弄不好会被满门抄斩的其中的危害远大于得到的利益,所以林长钰看不上很正常。
这些年,苏州粮商以及这苏州的地方官府和这些粮食粮商内外功勾结占了常平仓的好处。
他们的手段其实也并不复杂。在粮价高的时候,卖种出粮食,高价牟利。到了春收和秋收的时候趁粮食价格低的时候,再购回粮食填仓。
再加上地方官府的配合,在记录上看不出来做的是神不知鬼不觉。
苏州的常平仓这些年一直是如此运作,在做的这些粮食都是借此财。而且这些粮商也是也不是毫无倚仗的。
那些藩王和世家大族控制土地上产出的粮食也是由他们的手里卖出去的。要不然那些大地主和藩王是如何把粮食变成钱的?
苏州城中每座常平仓的存粮是2o万石,其中有1o万石是官府的,另外1o万石名义上则是粮商们存进去的。
之所以这样做就是有借口让粮商的马车不断出入常平仓,这些官员粮商也是非常小心的计算着常平仓中真实的存粮数目也不敢过于放肆,一旦真出了问题,那就会死掉很多人。
虽然苏州这一带是鱼米之乡,即使没有米,那鱼也能是顶一阵的。但是越是这样的鱼米之乡,越怕旱灾。万一灾难真的来临的话,那就真是一个灭顶之灾,生灵涂叹了。
王友和吴仓背后之人的算计就是在这常平仓之上。他们已经通过关系让南京的镇守太监将湖广那边拨过来的槽粮用贵州那边粮草紧急的原因压下三个月。
而此时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米价高昂。虽然苏州因为有林家的粮店在米价比往年略有下降,但价格也是非常高的。
因为这些织工和以丝绸为业的人都是买粮吃的。所以为了不饿死,他们只能购买。只不过有往常一次买一个月的变成了一次买三五天的。
苏州府的三座常平仓中的粮食已经被这些卖高价粮的粮商们偷偷的掏空了。
现在整个苏州府中只有林长钰手中还握着二十万石粮食。
可是那些粮食不断的通过林家的那个粮铺在向外售卖。即使最近林家又运来了十万石粮食,只不过有3o万石根本不足以掌控粮食市场。
而不属于林长钰掌握的其余的常平仓6o万石粮食因为福建和江西一带今年大旱,所以那里粮价非常高。这些粮食通过粮商都已经分散的售卖出去了,那些仓库中只留下了1万石应急,只能说略等于无。
而太仓中的粮食也已经因为槽粮北运也剩下了不到十万石。这些粮食加在一起实际上也能供应苏州地区百姓的粮食供应。
那是指在平常没人捣乱的情况下,如果有人先起风浪了,这些粮食恐怕是不够的用于调节粮价的。
王友的眼睛中闪过很辣之色,他对屋中之人说道:“我们现在要趁着三个月的机会,将粮食的定价权和控制权夺回来。”
但屋中有人说道:“如果我们现在开始惜售粮食的话,那无论是县太爷还是知府都会把我们抓起来,逼我们卖粮的。”
“我刚才在来的路上听说,李家的原来那个管家钱串子不是被县衙打了2o大板吗?”
吴仓这时候用阴测测的话语说道:“我们可以等他回来后,想办法让他的伤势加重。
这样一来,他明天有可能因为重伤而死去。
只要他一死,我们就有理由动罢市。
以此来表达对官府的不满和抗议。如果官府强行镇压那就要激起民变。那帮大老爷谁敢担起这个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