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阁>犁汉 > 第八百一十三章 钱粮(第2页)

第八百一十三章 钱粮(第2页)

而除了让这些绣衣卫有归属感,蒙沮还要让这些人有荣誉感。

制造荣誉感的手段就是在衣装上做出区别。

所谓绣衣卫,那自然是要穿绣衣的。但绣衣的价格一件就堪比数千钱,这光换装的费用就海了去了。

所以张冲肯定是不可能给所有绣衣卫配上绣衣的,但为了壮绣衣卫的威严,他还是准许绣衣们穿绛衣,戴锦帽,以与众军不同。

而除了在衣着上做出区别,张冲还常会对绣衣们有不时的赏赐。

除了宫内的一些生日或者重要节日有赏赐外,还有夏之冰饮,冬之热汤。总之,张王之体恤人情如此,如何不得绣衣众心。

另外还有一件事,是蒙沮为了方便开战工作而向张冲请来的。

那就是关于绣衣的钱粮俸禄问题。

随着泰山军的数次改制,军队越来越向经制之师展,凡各军各营,军额都有限数,一增一减悉要向枢密院申请,由枢密院批准,才能增减。

而枢密院如何控制各军的人数呢?就是按照兵额放钱粮俸禄。

其实,这个兵饷也是这几年才陆续实行的,以前泰山军扩充军队压根不费一钱,只需要为兵士们提供冬夏两衣,以及日常口粮就行了。

因为这些人来当兵,本身就是此前泰山军在地方上重分土地后换来的。

但随着时间过去,泰山军的战场从河北也一路到了并州,到了中原,这些人早就远离了家乡。

过去战场在河北时,这些护田兵出身的还能为了保卫乡土,护住分得的田地而拼命,可现在已距家千里了,过去的初心早就不在了。

当然,受军中宣教使们的影响,大部分泰山军都将过往为小家的想法转变为解放大家的公心。

越来越多的吏士们也意识到,只有全天下的穷苦人都能如他们有田耕,他们才能真正的守住传家的基业。

更重要的是,他们也享受着这份伟大事业,能为王上的黄天大业做出贡献,所有人都深感荣幸。

但理想归理想,现实是,张冲不能让这些为他出生入死的兄弟们,最后就带着一份理想回去。

因为这对于他们来说太不公平了。

虽然解放天下的大业中,不乏建功立业的机会。但实事求是的讲,这种机会对于大多数吏士们来说还是比较遥远的。

而等这些人转业回去,就会现自己家庭的生活水平是要落后社里其他人一大截的。

道理很简单,每一个吏士都是家庭中的重要劳力,他离开家庭的生产,但社里其他没人参军的家庭却一直在生产。

这一进一出下,双方的差距就这样拉开了。

如果这些浴血百战的吏士们回到家乡是这样一个结局,那泰山军的形象得是什么样的?

长此以往,等分配土地的红利度过,谁还会主动参军?

所以,即便从荣军的角度,张冲就必须要给吏士们饷。

而且饷不仅能约束住军队劫掠,还能提振地方消费。等这些转业的吏士们回到家乡,手里拿着积攒几年的军饷,必然是修房娶妻,当地经济如何能不好。

所以,张冲不怕钱,就怕钱都烂在仓库了,那才是什么都没有了。

张冲还是有简单的经济学常识的,知道钱只有流通起来,才会越来越多,反而都存在府库里,那就是一堆破铜烂布。

正是得益于这份见识,张冲对于赏赐这件事从来都是很大方的。

其实在前世时,张冲还是学生的时候,就常在史书上看到一些皇帝动不动就大量赏赐下去,比如宋真宗去封禅泰山的时候,将府库的钱如同潮水一样赏赐给沿道的百姓。

还有一些好大喜功的皇帝,每每有外酋朝贡时,国家就会数倍返回过去,这些都曾让年轻的张冲认为,这些人都是败家子,儿卖爷田,不把钱当钱。

而到了张冲有了一些阅历,对经济学有了入门的认识后,他才意识到,在那个缺乏市场调控的时代,大规模的赏赐是提振经济的不多的手段了。

所以,张冲不仅给军士们固定饷,战后叙功的时候还有赏格,可以说,对军中吏士们是极致优渥了。

张冲手这么松,也不是没有大臣们提过意见,认为国家钱粮储备如此山海一般撒下,日后朝廷有事,需要用钱粮时,怎么办?

其实张冲也认为这些大臣们的想法是对的。

紧财政确实好,能将足够多的钱投入到社会财富的流通中。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