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封赏功臣,华夏收回澳门(求追订月票)
新朝建立后的事情繁多,先是前朝的遗留众多藩王和勋贵。
虽然李献忠早就在解决这些问题了,假借李自成同张献忠的手杀了大量的藩王。
不过仍然有不少藩王投靠弘光朝廷。
比如代王、鲁王、德王等,自己已经接受了这些藩王的钱粮以及大量庄田,并接受了明朝的禅让。如今要正式废掉这些前朝的藩王肯定是名不正,言不顺。
好在朱由崧同自己谈判时,他只顾得上自己的待遇,对于如何处理其他前明宗室双方并没有达成协议,还是留下了不少操作的空间。
大明建立至今已经26o多年了,朱元璋时期他的子孙不过是58人,嘉靖年间在册的宗室已经突破了2万人,万历中期更是达到了惊人的8万多人。
如今恐怕早就过了1o万人。
李献忠自然是不可能出钱养这些前明宗室。
大明对宗室有很大的限制,这些人既不能考取功名做官,也不能经商从军,甚至都不能离开封地。
最终李献忠给了他们2个选择,一是继续保留前明的宗籍。
华夏朝廷将所有的前明宗室安排到凤阳的皇城之中。
这些人不能离开凤阳皇城,华夏朝廷按照亲王年俸1ooo两,郡王5oo两,镇国将军1oo两,镇国将军以下5o两的标准为这些宗室饷银。
当然前明的宗室也可以选择放弃自己的宗籍,之后华夏朝廷不再管这些宗室,他们同普通百姓无异。
可以离开自己的封地,从事任何工作,或者考取功名做官。
如今大明的亲王郡王已经没有多少人了,其他宗室虽然每年拿这点银子还要搭上自己的自由,将来还有可能被清算。
很显然李献忠这是在逼他们自己放弃宗籍。
最后除了几百个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这样的低爵位宗室选择保留身份,其他的宗室都选择了放弃宗籍。
毕竟那些藩王虽然交出了大量的庄田,被李献忠薅了一次羊毛,但还是有巨额的财富。即便是没有了宗籍,他们也能过得十分舒坦。
一朝天子一朝臣,这个前朝的宗室身份搞不好还会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他们避之唯恐不及。
对于大明的勋贵李献忠还是比较宽容的,只是降低了前朝勋贵的待遇,不过并没有褫夺他们的爵位。
公爵年俸3ooo两,侯爵2ooo两,伯爵1ooo两。
毕竟相对于朱明王室的巨大体量,勋贵连一个零头都不到。
而且南直隶的勋贵,还被李献忠利用南京的粮仓放火案几乎给一锅端了。
李献忠本身就是京师勋贵中的一员,这些人也都是支持他登基的,保留他们祖上传下来的爵位,也是当初自己的承诺。
这些人的家底都在辽东银行存着,李献忠一清二楚,都是不差钱的主。
前朝的勋贵,能够继续在新朝继承爵位,领取俸禄,这在中国历史上也算的上是独一无二的了。
处理完前朝的宗室藩王,那接下来自然是本朝的宗室了。
辽东李家是一个大家族。
即便是只算李成梁的直系子孙后代也已经有上百人了。
要是依照前面的旧例,那可是一笔巨大的开销。
这也是李献忠不愿意过度重用李家人的原因。
他真正重用的李家人只有李如柏的长子李怀忠。
至于父亲李如松这一支,自己的大哥李世忠已经故去并无子嗣。
二哥李性忠也做到了蓟州总兵,并且掌控着锦衣卫的南镇抚司。
他将李性忠封为了蓟王,不过不是世袭的。
李如松的其他兄弟都已经故去了,对于这些已经故去的叔叔,李献忠也就大方了一回,三叔李如桢、四叔李如樟、五叔李如梅三人同样追封亲王爵位。
其他的四位叔叔追封郡王爵。
这样一来李如松的八位弟弟也全部都成了亲王或者郡王。
不过其中只有李如柏的辽王是世袭罔替的,其他王爵都不是世袭。
毕竟李如柏表面上是自己的二叔,实际上对自己有抚育提拔之恩,情同父子。
让他的后代世袭罔替也是应该的。
其他的爵位都是降级继承的,只有唯一的一位继承人。
亲王的世子继承郡王爵位,然后国公、郡公、侯爵、伯爵、护国将军。
华夏的宗室只有7级,再之后就是平头百姓。
这样可以避免宗室负担过大。
另外华夏的宗室不搞朱明那套就藩,全都在京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