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童在学堂学习,是没有笔墨纸砚的,赵家供养不起,平时用的就是竹片。不过每人还是有几本书籍,字数不多,全由学子抄写,内容是两年内要学习的知识。
自去年担任宗主后,他招收了更多的幼童,因此今年参加考试的人数,有将近三百人。
考试在上午进行,题目不会太难,幼童在竹片上书写答案,经过学子下午评判,吕老头晚上把名次交给了赵博安。
“怎么还有盼儿?”名单上她还排第二。
“幼童开学时,她就来到学堂读书,你父母同意的。”
小妹今年十岁,既然她有这个潜力,赵博安想让她继续读经学,但现在学子全是男子,随着她慢慢长大,要预防男女之事。
“今年挑选十五个人,其中要有三个女郎,包括盼儿在内。”
“你想好怎么安排了吗?加上这十五人,就有五十多人了。”
师生一场,吕老头对这些学子还是有感情的。
“赵家还会扩张,不用担心他们将来,赵贤不是刚带走三人嘛。”
“你心里有数就好,人读过书以后,就不会再甘于辛苦种地了。”
“对于这些学子,你比我了解,我要选六个人到下边办事,你推荐一下,最好年龄大点。”
“我回去考虑考虑。”
“明天把人选告诉我,以前幼童的名单也给我。”
第二天上午,赵博安将要宣布能够留下的名单。
到达学堂时,幼童已经集合起来,学子正在维持秩序,而两位先生则在高台上等待。
三郎跟在赵博安旁边,边走边问道:“大兄,我们全家都来干什么?一群小孩子罢了。”
“小妹也在。”
“哪里?”
赵博荣开始在人群中寻找,其实很好找,穿的就比普通人好,长的也高。
“三郎,我要从他们中选预备家丁,你来当队长。”
“我看见小妹了。”随即反应过来,疑惑的道:“真的?他们也太小了吧。”
“四五年之内,不会让他们打仗的,和家丁不同,他们不仅要学习武艺,还要学习兵书战策。”
“太久了吧!那我什么时候才能上战场。”
赵博荣虽然才十三岁,但比二郎赵博文还高还壮。
“他们不能上战场,但你可以,以后打仗跟在我身边。”
三郎马上转忧为喜:“谢谢大兄。”
走上高台后,赵博安赶忙赔礼:“两位先生,我们来晚了。”
吕老头点点头,兰猗马上说道:“没晚,没晚,是我们来早了。”
众人互相打完招呼,没进行什么仪式,赵博安开始宣布名单。
名单上的十五个人,赵博安每人了一匹绢帛,这是让他们做学子服的。
盼儿上来领绢布时,神情兴奋,有模有样的行了一礼,说道:“谢谢坞主。”
“好好读书。”
二郎小声说道:“小妹,好样的!”
三郎抬手想摸摸她脑袋,但这么多人看着,马上又放了下来。
父母没说什么,只是脸带欣慰的看着女儿。
台下的幼童没有马上解散,他从十一岁以上的男童中,按身体条件选了三十人,他们将在秋后返回学堂,接受军事训练。
选完人后,标志着幼童学业完成,没能留下的就要离开了,不管高兴也好,失意也罢,学堂外的马车都会把他们送回家里。
赵博安全家站在学堂外,旁边是学堂两位先生和几十位学子,看着马车不断离开,那情景真是一言难尽,幼童和学子开始哭泣,高氏受感染也开始抹眼泪,赵博安只得安慰道:“十月就会有新人到来。”
吕老头建议道:“以后不要每年都招收幼童了,两年一次就好,这样能节省人力,让学子有更多时间学习经学。”
“好,让你推荐的人选有结果了吗?”
“给你。”
吕老头摔给他一张纸,然后头也不会的走了。
估计心里也不好受,人老了,就会越的喜欢孩子,也不知道他收养孤儿没有。
全家人回去后,给小妹好好庆祝了一下,兄妹四人中,除了赵博安,估计也就小妹读书厉害,二郎都比不上她。
由于嬛嬛已经不需要人照顾,高氏没再返回冀氏乡,留在赵家堡装饰新家。
而赵博安多留了几天,先把几个学子派到各里,然后从以前的幼童中再选出十一人,秋后重新加入学堂进行军事训练,这四十一人,和学子同等待遇。
学堂其实一分为二,一文一武,他准备把邓干派来协助三郎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