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话,楼令能够拿出成体系的理论,完全复刻文明瑰宝中典籍却是做不到。
拿《道德经》来说,全篇有五千六百一十二个字,算是字数不那么多的一部典籍。
问题来了,现代有多少人能够一字不差的将《道德经》背诵或默写出来呢?不能说绝对没有,只是恐怕没有几个。
另外,老子写的是《德经》和《道经》这两部着作,现代的《道德经》其实是经过好几次修改的产物。
以为老子只是思想家吗?不是的。他的着作中涉及到的领域多到吓人,从怎么治理国家,到怎么经营军事变得强大,以及升斗小民怎么样可以过得更舒服,几乎是应有尽有。
老子也就是李耳,他并非是什么大贵族,怎么可以牛逼到这份上呢?因为他不需要有广袤的封地和臣民,作为周王室典藏室馆长的他,有着同一时代其他人所没有的便利,能够翻阅周王室典藏室里面的所有典籍。
而周王室可不止是珍藏了文学性质的藏书,不要忘记还包括容纳来自各国的史书,
史书对于其他王朝来讲,可能也就是史书而已。
在西周和东周,史书的作用是什么?
姬姓子孙散出去建立自己的邦国,周天子委派史官到各诸侯麾下,史官记录生的大小事情,便于周天子了解各国具体都生过什么事情。
看出是什么性质了吗?可以将史官理解为是周天子派出去的监察纪委,对各诸侯国进行监督,同时也担负随时汇报的职责。
周王室利用这一套体系控制了一众诸侯两百余年,各个诸侯国也利用这一套体系取得较大的互信,直至周王室东迁变得没有实力,无力去扭正诸侯的错误,才让这一套体系失去建立之初的作用,变成只是记录生过什么事情。
既然在列国的史官负责记录生的大小事,能够想象到里面的内容会有多么丰富了吧?
在想要获取知识和信息无比困难的时代,成了图书馆的馆长,有权去阅读所有典籍,只要不是太过蠢笨,一定会变成文学领域的大拿。要是个人能力再强一些,下到天文地理,上到制国治军,恐怕会是无一不精。
所以了,封建时代的图书馆馆长经常出现大能级别的人物,古时候比较广为人知的人便是老子、孔子、荀子。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伟人也在北大图书馆当过管理员吧?
“或许……,我最应该做的事情是将简体字普及出去?”楼令刚才细想自己记得多少知识,想了好久越想越脑子一团浆糊。
理论的核心和框架都存在,更细节的内容需要梳理,想要完成任何一部着作,所需要耗费的时间都难以想象。
那就注定楼令很难独立完成哪一部着作了。
在当代,存在的字体多到难以想象,哪怕是在同一个国家,各个家族的字体都能够不一样。
而大多数的字体不止笔画多,形状也是比较抽象。关于字体抽象,本身就是象形文字出现的基础,主要是根据实物进行描绘。
楼令不知道提早普及简体字对不对,只知道简体字起码更便于书写。
“拼音肯定也要跟上。这样就不止是书同文,读音也一样了。”楼令这是从士鲂想要派人到楼氏学习,找到了输出的方向。
至于着作?楼令会学习众多的导师,只拿出核心和具体框架,再群策群力去最终完成。
事实是什么?后人所看到的很多着作,其实也是经过不少代人修改或是优化的最终作品。
比如说《论语》就是由众多人合力完成,《尚书》干脆就不知道有多少人进行过修改或是优化,每一个时代的《易经》也是不同的版本,《诗经》则是被删除了大部分篇章;现代,出现在教科书上的一些文章或是诗词,其实很多不是原作者的原文。
楼氏内部的教育比起当前任何一个家族都要普及,由于缺乏足够多着作的关系,没有教育出多少大能,一下子却让楼氏成为识字率最高的家族。
识字的人变多,整体的素质也就上去。这些识字的人,他们不止充斥在各个岗位,想来等有条件会动脑子写些什么作品吧。
百家争鸣是怎么来的呢?完全是列国兼并太厉害,兼并过程中让一些贵族失去封地与治下人口,他们想要恢复祖宗荣光需要竞争上岗,可不得展示自己的才能了吗?
因为岗位竞争太厉害的关系,他们必须优化自己的能力,自己这一代人无法成功竞争上岗,可不得写点什么来教育后代?结果就是一套套思想并,一部部作品问世。
后人所能够看到的着作,无一不是经过残酷的筛选而被流传下去,更多层面较低的着作则是压根没有机会流传。
所以吧,如果楼令有能力让晋国达成疆域大一统,大概率对文学领域的破坏不会那么强,一切只因为一样会有大批贵族面临竞争上岗的压力,逼迫他们去互相竞争。
存在的区别是,一套套思想被构思出来,没有进行实践的空间?
这样一搞,对文学展历史起到的影响就大了。
秦一统之前,百家就在互相竞争中消亡了不少。
等西汉建立,黄老学说干脆就利用国家的力量横扫其余学派,连门徒最多的儒家都只能苟延残喘,统治者不可缺少的法家和农家隐藏于幕后。
等小猪大帝独尊儒术,残存的百家很鸡贼地伪装自己是儒生,搞得儒家这个有众多分支的学派变得更加千奇百怪。
因此,百家从未消亡,他们在互相兼并的过程中被吸纳,随后又潜藏于儒家之中。
楼令到会议进行到后半段便一言不,他那一脸正在思考的模样却是吓到了一些人。
论事实的话,楼令参与过太多的历史大事件,很多还是作为推手。
晋人公认楼令做出最大贡献的事情,莫过于出台一部《司马令》以及推动军队的扩编。
那一部《司马令》就是罗列了众多的军法军规,只要识字又肯去学习,用里面的知识来指挥一场君子之战,可以说不会有什么问题。
懂得怎么回事了吗?日后楼令没有再写出着作,仅是一部《司马令》就完成了“立言”这一部分了。
春秋时期的贵族有周公旦这位榜样,非常追求立德、立功、立言,成为“三不朽”的圣人。
在立功和立言方面,楼令已经完成,缺少的是立德。
“要是全晋国形成文字和读音统一标准,我便算是完成立德了。”楼令很肯定这一点。
会议结束。
晋君周设宴款待几位卿大夫,慰劳他们的付出。
“所以,今年不会回国,需要一直留在宋国了?”晋君周刚才询问楼令关于战争流程的事情。
这完全是晋君周后知后觉的一种表现。
楼令正面回应道:“我们不可能撤退,楚国迫于很多压力不敢撤退。不止是今年,一天楚国不俯称臣,战争会一直打下去。不是在宋国,便是在任何一个地方,臣希望战争是在楚国本土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