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个地方我们应该在很早之前讲述的,但我们之所以在这个地方讲述,是因为我们对于之前有了更多的回忆,阿成在上五年级的时候,曾经读过一个成语叫做“如坐针毡”。
是的,你没看错,看这个成语,本意的理解当时坐在了插满针的毡子上面,一般形容心神不定,坐立不安。人或者有心事的时候,坐在那地方不能静静的。
那时候阿成读到这个成语的时候,他更多的想起了当年的姥姥,我们读到这里也应该能够知道阿成的姥姥也就是王佳妮了,虽然他已经在我们的文章很早之前就已经过世了,但在此时此刻,我们再一次提起她,她一种手工,这种手工就是编扁扁子,其实提起来这个扁扁子,或许读到这篇文章的80后多少有点印象,或者是70后,他们应该有更多的了解,但我不晓得是不是还具有地域性的,毕竟在河南南边的那边的一些生活习俗未必在其他地方就有。
如同早年间农村人穿草鞋一样,其实那草鞋并不见得就是穿的多么舒服,我们谈的更多一点,穿草鞋也许是那个穷苦的年代,人们迫不得已选择的一种让自己的脚能够越过冬天而抵抗寒冷唯一的选择,因为他们生活在农村,没有钱或者说没有那个条件穿更好的鞋子,在一个工业化极其落后的年代里,有鞋子穿已经是很幸福的事了,哪还在乎鞋子好坏呢?
所以我们今天谈到扁扁子这个东西,他就是如同一个“毡”一样的坐器而已。阿城看到过自己的姥姥编这个东西,其实编这个东西的原理就跟我们今天一个小姑娘编一个马尾辫儿一样的原理。
编扁扁子时候,用的材料都是高粱叶子,因为高粱叶子又长又细,摸起来手感也是嫩滑的,不过高粱叶子的背面儿还是有一点点毛刺,但那个毛池其实就跟我们今天摸一个黄瓜一样感觉,都是人所能够接受的程度,老一代人经常干农活,手都已经粗糙了很多,摸着高粱叶子的小毛刺也不会感觉出来什么了,我们早已习惯了,或者说他们的神经已经不再传输那种刺挠的感觉了。
把高粱叶子搓成手指粗壮的程度,看着像是一条粗绳一样的,把三根以上的或者五六根这样的高粱叶子绳先用一根小细绳扎到尽头,在顺着镜头开始编辫子一样的往后面编,阿成的姥姥就这样五六根一编起来的话就会变成一个圆柱形的,先是给这个边边子编成一个粗壮的圆柱形,然后再把这个圆柱形放到平坦的地上,用膝盖摁着这个柱状的像是我们小时候玩的那个贪吃蛇一样的高梁柱,然后再给这个高粱住从中间一圈一圈的绕出来,每一圈和上一圈都用纳鞋底儿的那种大针和粗线箍好,这个箍的过程还能够让阿成想到农村用那种高梁杆做成的锅排一样的,做这个东西需要一定的手劲儿,手劲儿小了的话做出来的效果还没坐两天就会松松散散的,当一个扁扁子箍好之后,给尾部收一下尾扎到外部,像是留一个小辫儿一样的,有时候拿这个东西的时候就可以拿着他的这个小辫儿,就会很方便。
之所以联系到“如若针毡”这个成语,新箍好的好的扁扁子刚坐起来是有点扎屁股的,你可以想象那些高粱叶儿它正中间也有一个小小的茎杆,那个茎杆虽然说是已经很小的了,但对于屁股这样一个敏感的部位来讲,坐上去多多少少还是有一点难受,更何况在秋天的时候,人们都穿的衣服还很单薄,一屁股坐下去,薄薄的衣服往往感觉到有一种硌着屁股的不适感,不像冬天穿着厚厚的棉裤也就感觉不到扎的感觉了。
扁扁子一般都需要磨个一两个月,有时候刚做成的,坐上去的时候都会垫一件儿破衣服,家里面的不要的衣服,老年人也不舍得扔,有时候就会垫到这个上面。半个月或者一个月磨好之后,你再坐上去就会感觉很舒服,那时候高良叶说散发出来的那种淡淡的清香,也给人一种很美好的感觉,传统的手艺在今天已经没有人再传承它了,或许是因为时代不再需要它了,它也慢慢的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对于姥姥,阿成还是有更多思念的。
喜欢阿成和三舅()阿成和三舅。